
忻州九原岡望萱閣(又名八角亭)
九原岡位于忻州秀容書院西面高地,因從南到北一線建有“望萱閣”“魁星閣”和“廖天閣”三座閣樓,而備受后人重視。三座閣樓成為忻州秀容書院的地標性建筑。也正因為如此,自從秀容書院開發(fā)開放以來,我每年都要登臨數(shù)次,以觀三閣之秀貌,攬秀容之靜美,懷古人之幽思。
乙巳盛夏,已到夏至時節(jié),天氣酷熱,我再次爬上秀容書院南面由東向西的一段緩坡,經(jīng)過兩段“之”字形的石階,登臨九原岡,來到我心儀的地方。途經(jīng)之處,青綠的樹葉,啁啾的小鳥,來往的游客,從我眼前緩緩移過,我還是顧不得仔細欣賞這些,只是一個勁兒快步走上九原岡頂端。
九原岡,又叫九龍岡,是雄踞于忻州城西的一座高岡。清光緒年間所編《直隸忻州志·山川》記載:“九原岡,仞有九,元好問募修學疏,華表俯窺于雙鶴,連岡雄鎮(zhèn)于九龍?!端?jīng)》謂滹沱經(jīng)九原城北流,此其地也。岡勢突起,下瞰井邑,故上建道觀佛寺鎮(zhèn)之。”忻州市忻府區(qū)地方志辦公室2008年所編《陳敬棠詩文輯·忻州古跡名勝》記載:“九龍岡,在縣城西,由陀羅、五峰諸山蜿蜒東向,綿亙數(shù)十里,縣城踞岡之東尾。是岡一名九原,《禮記·檀弓》中晉大夫之葬,直謂之九原,又作九京?!端?jīng)注》:滹沱經(jīng)九原城北流,當即此地。岡巔有文昌宮、呂祖閣及秀容書院,地勢高曠,俯視則舟山牧水以至全城市塵及公廨、祠宇俱在目前,風景之佳,以此為最。文昌宮之東有天慶觀,唐天寶間創(chuàng)建,初名七圣觀即玄元祠,后有每歲二月望日白鶴降臨之異,改名曰白鶴觀。宋祥符間,詔郡國立天慶觀,又改白鶴之名焉,詳元遺山《天慶觀重建功德碑記》。迨民國初年,重建縣立中學校,舊制已多不存,而功德碑亦毀矣?!睆呐f志書得知,忻州古城西面九龍岡上有白鶴觀(又名天慶觀)、秀容書院、文昌宮(又叫文昌祠)、呂祖閣等,只是未提及“望萱閣”“魁星閣”和“廖天閣”,不知是否遺漏?
來不及考慮這些歷史疑問,我擦著熱汗踏著向上的臺階,逐步攀高,信步走上九原岡西巔。從南到北“望萱閣”“魁星閣”和“廖天閣”三閣,瞬間綻然呈現(xiàn)。三閣古色古香,樸素淡雅,給西巔增加了一道明麗而古樸的風景線。三閣現(xiàn)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忻州九原岡廖天閣(又名六角亭)
按照我的行程路線,最先接近的自然是“望萱閣”,又名“八角亭”。關于其的傳說,也數(shù)不勝數(shù)?,F(xiàn)存的建筑建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閣座為磚砌,閣門為對開兩扇木門,閣腰由六扇對開小木窗組成,內(nèi)有七根木柱頂立,建筑行制為木構(gòu)八角攢尖頂,清灰瓦布頂,閣高7.2米,八角每邊長約2米。傳說當時知州邱鳴泰(江西東鄉(xiāng)人)是個大孝子,公務之余思念故鄉(xiāng)的母親,故而擇高地以筑亭,登高望遠以解思念之情。有感于知州的孝心,時人將此閣取名為“望萱閣”。
從望萱閣沿著頂端的磚路向北走約50余米,經(jīng)過高低彎曲的石階,可見魁星閣??情w,又名“四角亭”,始建年代不詳,單間單檐歇山頂,坐西向東,高約4.7米。亭內(nèi)設壇臺,上塑主管天地功名的神靈魁星。亭內(nèi)魁星,右手握筆,左手持墨斗,左腳揚起,右腳獨立,腳下正是鰲魚的形象,意為“中魁”。意思是學子們科考高中,一定是經(jīng)過他在冥冥之中的點撥,故他也就成為千百年來學子們必拜的神靈。
從魁星閣經(jīng)過百余米磚路,登逐步高升的石階,就到西岡最高處“廖天閣”了。廖天閣,又名六角亭,現(xiàn)存建筑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筑形制為木構(gòu)六角攢尖頂,孔雀綠琉璃瓦覆蓋,建筑面積約32.6平方米,高約8.3米,每邊長約3.5米。閣由五柱支撐,閣窗由五個對扇窗戶組成,整體看上去結(jié)構(gòu)精巧,清雅俊秀,古樸蒼重,六角欲飛,別具洞天,與天上低低的云海相接,故名“廖天閣”。閣門向東南方向敞開,門兩邊有當代書法家寫就的楹聯(lián):一亭錦繡托青云直上,六角崢嶸迎鴻雁南來。橫批:德優(yōu)懷遠。
漫步于西岡之巔,瀏覽三閣,其意便知:望萱閣,寓意為在外讀書的學子,思念母親,奮發(fā)進??;魁星閣,寓意為苦讀的學子,冥冥之中在魁星爺?shù)膸椭?,科考高中,獲得功名;廖天閣,寓意為學子步入仕途,取得進步,登上人生巔峰,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頓感天地寬闊和浩渺。人生的這三個重要階段,用三閣形象描繪,從而解讀出了亙古不變的人生成長和生活途徑。這是秀容書院西岡最高處三閣給予我們的人生啟示,也是古代儒家教育文化、政治文化在此的濃縮。
登臨廖天閣,頓覺忻州天地空曠,東南西北的美景猶如一巨幅圖畫徐徐展開:東面牧馬河從西南向東北猶如一條寬闊的碧帶流過;南面的系舟山、禹王洞,掩映于層層青松之中;西面的陀羅峰,壁削兀立,重巒疊嶂,在一片片霧海中忽隱忽現(xiàn);西北面的云中河,水韻悠然,波光粼粼,野鶴飛翔,如今已成忻州地標景區(qū)。而眼前的忻州古城,放眼望去,一排排高低相間的不同顏色的建筑和蔥綠樹木、花草相襯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體驗著五臺山下新的自在生活。
站在廖天閣,就站在古今的交匯點。清代詩人李之曄所寫的《九原》詩:“北邙蒿里古今悲,華表何年返令威。獨向九原原上望,殘云亂樹吊斜暉?!逼渲械膱鼍霸缫岩稽c一點隨風散去,一幅新的家山歸夢圖正向我們展開……(張斯直)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