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曾經說過: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在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終了,藝術在哪里開始。打開歷史畫冊,漫卷時空風云,懷念家鄉(xiāng)土地上那些曾經高高聳立的古建瑰寶,不禁想起辛棄疾的那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掩卷長嘆,痛哉惜哉!
南高村建村有文字可載的歷史是在宋金時期。南高村是晉北富庶村莊,明清時期尤為岀彩。亭閣樓宇寺廟戲臺相映成輝,建筑氣質莊嚴典雅,即便是拱窗和石砌,也盡顯雍容華貴,無不滲透著南高人的聰明智慧和辛勤付出。
南高村古代建筑的特點是造型方正嚴整,屋身處理靈活,門窗柱墻裝飾豐富多樣。主要建筑材料為木材、磚瓦,以木構架結構為主,多數是抬梁式木構架,因取材方便,適應性強,有較強的抗震性能,還便于修繕和搬遷。

南高村地域大,人口多,分為東南高、西南高、南南高三個村落,這三個村落都曾有自己的戲臺廟宇等文化活動場所。據考證,南高建筑年代較早、規(guī)模最大的寺廟是建于村南百僧坡上的廟宇群落,曾住有僧人數百。后來,廟宇遷至六通碑一帶,建成了一處集文武圣賢、十八羅漢、藥王、龍王、戲臺五位一體的寺廟群落,興盛一時。明萬歷版、清乾隆版《忻州志》有“大明寺在南高”的記載。南高的第二大寺廟建筑是東南高舊戲臺對面的原南高學校一帶,以龍王廟為主的綜合寺廟群落。第三大寺廟建筑是位于西南高的寺廟群落,為龍王、藥王、關帝諸神、戲臺為一體的綜合廟宇群。
趙家圪洞是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群,位于南高村西,集官宦大院、富豪樓庭和鄉(xiāng)間農舍為一體,布局奇特,設計上乘,建筑宏偉,富麗堂皇,民間稱之為“忻州的喬家大院”。趙家圪洞由南高村第一大姓趙氏家族建造而成,極盛時期為清代嘉慶年間,建筑面積53824平方米,有各式房屋2000余間,其中庭院十七間,樓院十九間,協鎮(zhèn)都督府、三所珍珠倒卷簾院均極具觀賞性與研究價值,可惜幾經戰(zhàn)亂,現僅存零星遺跡,已辟為民宅。有意思的是,北大巷南北兩端均建有氣派非凡的衙門,院中有街,街中有院,大院套小院,外院連里院,大街小巷呈“止”字形,意即趙家居住、棲息之所。如此置街設巷,體現了趙氏先人的無窮智慧。俗語“南高趙紹升”,更使趙家圪洞聲名遠揚,傳遍晉陜蒙。
趙家圪洞最出名的建筑當數十九間樓院和十七間庭院,均為趙紹升的嫡孫趙凌桂所建。十九間樓院占地2700平方米,因建有十九間樓院而得名,樓宇高大而華麗,門窗八面玲瓏,雕梁畫棟,氣宇不凡,與周圍環(huán)境相比,有一種鶴立雞群之感。十七間庭院與十九間樓院同走一個大門,是一處四合院,三面大庭,西為正廳,南北為副廳,前面建有排樓二門,配欄房。二門前建有照壁,壁上有磚雕土地神龕,大門高大氣派,橫匾上書武魁,為門中之最。據趙家后人講,當年在施工時,有一位來自嘉禾村的木匠技藝高超,因家中有老小需要每天回家照顧,但路上常有餓狗惡狼岀沒,總監(jiān)工征得東家同意,允許這位匠人每晚回家時可攜一根椽防身,久而久之,這位匠人便用帶回家的椽蓋起了五間房舍,工程之巨用材之多東家之善可見一斑。

從金山到銀山綿延數十里,中間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巒,以此為分水嶺,當地人把東邊一帶叫嶺東,西邊一帶叫嶺西,南高地處嶺西。清朝道光年間,南高人建起了一座30多米高的石塔,史稱撥云針,從上到下對扣著七口鐵鍋,中間用一根大鐵棍穿著,塔的最上面有一個九十九斤重的風磨銅頂,塔上鑲著一面鏡子,鏡面朝著西北方向。由于撥云針的緣故,一有惡風暴雨,就降到了嶺東,而一有和風細雨,便降到了嶺西,對此,嶺東人非常不滿。一日夜里,嶺東派人把古塔給拉倒了。于是,南高人不服,十六歲少年栗朋年自告奮勇前去府衙打官司,居然打贏了。嶺東人按判決重新修建了撥云針,但卻失去了原來的靈氣。出錢打贏官司的趙家兌現了承諾,在村南大路旁,為栗朋年樹了六塊大石碑,詳細記載了打官司及重修撥云針的經過。現在,村里人還習慣把這個地方叫作“六通碑”。
南高古戲臺坐南朝北,建于1864年,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臺內中為屏風,兩側各有一小門,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精雕細琢,鬼斧神工,飛檐凸翹,莊嚴秀逸,一副對聯分刻兩側:文中戲,戲中文,識文者看文,不識文者看戲;音藏調,調藏音,懂音者聽音,不懂音者聽調。農歷三月十二,這里都要唱大戲,燈火通明,人流如潮。上小學三年級前,我們的學校就在戲臺對面,后來我們還在戲臺下觀看過革命樣板戲。飽經風霜,年久失修,古戲臺面臨坍塌之虞,2017年5月,諸鄉(xiāng)賢和村委會為搶救文物,決定移位重建南高古戲臺,同年農歷十一月十八,古戲臺移位重建于村東甘露寺,百年文物古跡重獲新生。


過去村村有古廟,南高也不例外。位于南高東坡山神爺溝的山神廟建于清代,坐北向南,拾級而上,內塑山神像三尊,石臺上塑有一只背上帶著箭傷的野狼,據說野狼被人射傷后逃入廟里,山神爺為其療傷,野狼為了報恩就留在廟里看廟護廟,從此再不下山傷人了,后人說這只狼已經修煉成狼神了。南高現有兩座觀音廟,農歷二月十九過廟會,禱告許愿,熱鬧非凡。三月十二是龍王廟會,起源于明,盛于清,現在龍王廟已移位村東,改名為甘露寺,善男信女,虔誠叩拜。文昌廟位于村北半里處,占地1300平方米,建于1836年,大殿塑有孔子神像,后毀于一場火災,現為農耕地,但仍留有痕跡。


南高古建筑,只是忻州古建的一個縮影。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南高人將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貫穿于設計建設中,有力地促進了建筑與自然、生產生活的融合,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較好地協調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學會了善擇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環(huán)境等,做到了建筑岀于土地,入于陽光,天地造化,道法自然。
每當我佇立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回望歷史,那些莊重大方、精致美麗、獨具匠心的古建筑會一一映入眼簾,生發(fā)感嘆。在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應該懷著崇敬與敬畏之心保護古建筑,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其蘊含的文化特質,既讓古代建筑保存于世,又讓古代建筑文化遺產產生現代價值,從而在鄉(xiāng)村振興中,走岀一條特色建筑之路,讓古建文化得以更好傳承和延續(xù)。(栗旭晨)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