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忻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數(shù)千年來,一代代忻州人不僅依靠勤勞的雙手耕耘著這里的土地,建設著自己的家園,更以其獨特的技藝傳承著這里的文化,傳遞著這里的精神,鼓舞著忻州人民不斷為美好明天努力奮斗。出生于忻州市忻府區(qū)的楊巧玲就是以其獨特的忻州鼓書技藝,唱出了忻州古老文化的特有韻味與精神,為忻州廣大的人民群眾所熟悉。
楊巧玲,1985年出生于忻州市忻府區(qū)西呼延村,其父楊銀旺是忻州著名的鼓書藝人,一生心系鼓書,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巧玲少時就耳濡目染說唱藝術,對鼓書表演表現(xiàn)出了特有的藝術天分和不盡的熱愛之情,吹拉彈唱樣樣拿手,說學逗唱樣樣能干,父親楊銀旺看在眼里,于是親傳技藝,到了楊巧玲十五、六歲,便開始跟隨父親去演出。2000年,楊巧玲到山西曲藝團拜師學習,通過四年艱苦努力,她的鼓書技藝得到大幅提高。二十多年來,楊巧玲一直走街串巷,風里雨里,把一部部膾炙人口的鼓書作品奉獻給廣大觀眾,贏得大家贊譽。2019年,她經考核、評定,成為忻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忻州鼓書,又稱“忻州三弦”,是流行于我國北方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深受當?shù)匕傩障矏?。表演時,演員一人用右手拿鼓鍵擊鼓,左手手指依著手掌撥動鴛鴦板擊打、碰撞,并配以三弦、四胡和琵琶等樂器作為伴唱。鼓書的文學腳本又叫“鼓詞”,一般以七字和十字為主,是作家根據(jù)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故事所撰寫,然后由演員演唱。從鼓詞構成上看,忻州鼓書的鼓詞與我國傳統(tǒng)戲曲劇本唱詞有相同之處,兼具敘事、抒情和議論多種功能,同時與南方多省的評彈等說書戲劇形式也有相近之處。
忻州鼓書說唱技藝體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價值,作為忻州民間音樂的活化石,它寄托著忻州人民盼望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忻州鼓書藝人最初表演時是用地道的忻州方言,鼓詞內容大多來自民間,藝人們在說唱過程中或笑或哭,手舞足蹈,不拘于形。由于三弦的音量大,穿透力強,很容易把忻州人熱情奔放的性格特點表現(xiàn)出來。楊巧玲的演唱吐字清楚、抑揚頓挫,由于鼓詞字數(shù)的變化,使得音樂節(jié)奏回環(huán)曲折、跌宕起伏。說唱過程中,敲鼓的節(jié)點、速度的快慢、鴛鴦板的熟練運用以及鼓鍵擊打鼓面的位置與力量,都經過了恰當處理,可見其功力之深厚。
忻州鼓書是忻州人民最喜愛的說唱藝術之一,地位僅次于忻州八音會,其主要特點體現(xiàn)在聽眾的廣泛性、曲目的地域性、內容的全面性。然而近年來,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忻州鼓書藝人匱乏、聽眾減少,忻州鼓書傳承和弘揚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和考驗。據(jù)悉,接下來楊巧玲將繼續(xù)推出精品,打響忻州鼓書在全省、全國的知名度;做好收徒工作,把忻州鼓書技藝傳承給下一代藝人;讓忻州鼓書走進校園,培養(yǎng)孩子們對忻州鼓書的興趣。(張斯直)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