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雍,即趙武靈王,戰(zhàn)國中后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于趙國都城邯鄲。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國力不強,受中原大國欺侮,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不時騷擾,鄰境較小的中山國也時常進犯?!妒酚洝分休d春秋時期“晉西北有林胡、樓煩之戎”,林胡、樓煩是今靜樂縣北部古老的原始部族?!鹅o樂縣志》載:“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趙武靈王破義渠,自代至陰山守樓煩,為都于此,曾練兵縣南。今縣南趙王城遺跡猶存。”這里的“代”即今靜樂縣。
趙武靈王第一次提出“胡服騎射”,是在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彼時他正好在今靜樂,趙國并沒有完全吞并中山國,只是將其包圍起來:正東面是齊國,東北是燕國和東胡,正北方向是樓煩,樓煩再往北是匈奴,西北是林胡,正西和西南是魏國,南面是韓國和魏國的部分。
《史記·趙世家》載:“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主父(即趙武靈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致其兵?!鳖亷煿抛⒃唬骸爸?,謂引而至也。”換言之,趙固曾在代地招募胡兵,而趙武靈王也收編了一部分樓煩士兵。趙武靈王吸收胡兵入編,其軍事意圖也相當明顯,那就是想要以胡制胡,擴大自己騎兵隊伍的同時,提高騎兵的實際作戰(zhàn)水平。
此外,根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中趙武靈王和牛贊的對話得知,趙武靈王還把步兵改編為了騎兵,進行集中訓練,后來牛贊不負趙武靈王所托,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騎兵將領。牛贊訓練騎兵的“代地”即今靜樂城,也是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所建都城“代城”所在地,“代馬”為今靜樂大地上的馬,這在《山西通志》《靜樂縣志》中皆有記載。

和多個胡族接壤的趙國,由于常年作戰(zhàn),對于騎兵的優(yōu)勢很是了解,而戰(zhàn)車兵在與騎兵作戰(zhàn)中暴露出的問題,也使趙國迫切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騎兵。冷兵器時代,對付騎兵的最好方式就是以騎對騎,需要注意的是,培養(yǎng)騎兵就不能穿寬幅大袖的衣服了,必須像胡人那樣改穿短裝,用帶鉤、束皮帶、穿皮靴,這樣才能騎馬作戰(zhàn)。軍事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趙國自身的軍事需求,促使了“胡服騎射”的推行。
靜樂水草豐美,植被茂盛,為駐扎于靜樂天柱山之南的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靜樂自然也成為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試點之地。靜樂境內(nèi)牛羊成群、萬馬奔騰,周邊有大量的北方胡人定居,后來的一些村名比如叫“北胡莊”“南胡莊”等,就是指胡人居住的村莊,又有樓煩、林胡等游牧民族經(jīng)常襲擾,因此,當時靜樂及周邊會騎馬、射箭的人自然很多,成為趙武靈王征集組建騎兵的主要兵源地和培養(yǎng)、訓練騎兵的重要基地。
靜樂境內(nèi)素有打造兵器的歷史記載和傳說,“造軍村”即專門打造兵器的村莊;靜樂皮毛資源豐富,帽鋪作坊制作氈帽、皮衣、筒靴等裝備的歷史悠久;靜樂人驍勇善戰(zhàn),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這些都是趙武靈王在靜樂建代都、在城南修筑城堡、率先推行“胡服騎射”的主要原因。
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后,胡服成為我國軍隊中最早的正規(guī)軍裝,以后逐漸演變、改進為盔甲裝備。胡服的推廣不僅直接為趙國贏得了赫赫戰(zhàn)功,而且對軍隊歷史的發(fā)展演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騎兵史上的新紀元。從此,我國軍事史中除車兵、步兵和舟兵外,出現(xiàn)了“騎兵”這一新的兵種,軍隊的服飾裝備也得到改進,既便利了作戰(zhàn),也便利了生產(chǎn)勞動。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是一場順應時代要求的改革,他眼光遠大、思想敏銳,勇于迎接挑戰(zhàn)的精神,對于一位早期的封建君主來說尤其難能可貴。他學習敵人長處發(fā)展壯大自身,繼而奪取最后勝利的戰(zhàn)略思想,比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早了上千年。1903年,梁啟超發(fā)表《黃帝以后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評價說:“七雄中實行軍國主義者,唯秦與趙……商君者,秦之俾斯麥,而武靈王者,趙之大彼得也?!彼踔涟堰@位堪比俄國彼得大帝的趙武靈王盛贊為“黃帝之后第一偉人”。
趙武靈王是繼秦國商鞅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改革家,甚至他在許多方面遠遠超過商鞅。他的“胡服騎射”改革,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靜樂縣正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策源地,他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的軍事思想中必然也蘊含著古老的靜樂精神、靜樂智慧。
千百年來,靜樂一代代仁人志士傳承先祖基因、繼承先祖遺愿,在這片神奇的大地上練兵習武、從軍報國,義無反顧地走上驅(qū)逐敵寇、建設祖國的征途。他們的這種靜樂精神、靜樂智慧,因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偉大思想光芒而熠熠生輝。(楊秀川)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