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外三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著名作家金庸創(chuàng)作的長篇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蕭峰為阻止遼國皇帝入侵大宋,悲壯自盡的地方就在這里。
雁門關位于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把汩T”一詞最早源于雁門山,《山海經(jīng)》中載:“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毖汩T山古稱“勾注山”“陘嶺”“西陘山陘”,這里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后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其“外壯大同之藩衛(wèi),內(nèi)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雁門山所在的恒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萬里長城的內(nèi)長城從陽方口以東沿恒山山勢而去,沿途關隘林立,故明代旅行家喬宇在《雁門山游記》中說:“凡山西之關,四十有余,皆踞隘保固,而聳拔雄壯,則雁門為最?!?/p>
秦漢以來,山西北部便成為歷代統(tǒng)治中心,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帶。雁門關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南控中原,北扼漠原,進可主遼闊草原,退可守千里關中,是古代塞北少數(shù)民族入侵內(nèi)地的主要通道,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
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設置了云中郡、雁門郡、代郡,后命李牧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將匈奴趕到陰山以北,并且修筑了萬里長城。漢武帝時期,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開始著手反擊,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漢武帝下詔發(fā)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于雁門古塞內(nèi)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后這一帶出現(xiàn)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nèi)犯,故唐軍駐扎在雁門山,并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此地“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北宋時期,雁門關一帶成為宋遼激烈爭奪的戰(zhàn)場,愛國將領楊業(yè)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元代在雁門關設千戶所,后關城被毀。明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陸仲亨親自監(jiān)工筑新關于舊關東北十里處,地勢更為險要。明清以后,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統(tǒng)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nèi)長城作為“內(nèi)邊”的作用已經(jīng)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
雁門關的圍城依山勢而建,城墻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圍城外還筑有石墻,起到屏障作用。關城城墻高10米,周長約1公里,墻體以石座為底,內(nèi)填夯土,外包磚身,墻垣上筑有垛口。關城正北的山岡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為當時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是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zhàn)國名將李牧,現(xiàn)僅存石臺、石獅子、石旗桿和數(shù)通明清碑刻。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