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之后他派軍北伐,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南),標志著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正式結束。然而,由于元朝殘余勢力依然存在,并長期威脅著明朝北方邊境的安全,再加上當時連年的水旱災害和大規(guī)模瘟疫的流行,晉北一帶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為了恢復這一地區(qū)的經濟,明王朝開始在漠北邊陲要塞撤州縣,置衛(wèi)所,增設軍屯,實行“移塞外邊民入內”的政策。這一時期,朔州馬邑作為明代的移民遷徙集散地,在當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筆者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收藏今忻府區(qū)的民間家譜、族譜、塋譜等,共計60余本。通過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今忻府區(qū)大部分姓氏的祖先都是明代從朔州馬邑遷入的移民。
李淵山、李子弘所編的《忻府區(qū)東南宋村李氏族譜》中記載,其始祖李從智帶領家族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從朔州馬邑縣遷出;劉珍琚所編的《忻州解原村劉氏族譜》中載,其始祖劉公玄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帶家族從朔州馬邑縣圪針溝遷出;張鳳和編的《忻州市尹村張氏族志》中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其始祖張監(jiān)率家族從朔州馬邑縣臭水溝遷出;馬福星所編《忻州市喬村馬氏家譜》中記載,其始祖馬東海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帶家族從朔州馬邑縣城遷出;李鼎榮所編的《忻州市城區(qū)北關李氏家族譜志》 中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李咸率家族從朔州馬邑縣棗林村遷出;據周召南所編的《忻州城區(qū)周氏家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周基良帶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趙良辰所撰的《忻州城區(qū)趙氏九世富墓碑》中載,其始祖趙賢率家族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從朔州馬邑遷出;《忻州北宋村侯氏族譜》中有載,其始祖侯喚卿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在張珕城抄的《忻州城南關張氏家譜》中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其始祖張杰率家族從朔州馬邑遷走;據《忻州市雙堡村郜氏族譜》 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其始祖郜名鐸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梁耀德所編的《忻州西曲村梁氏家譜》中載,其始祖梁通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率家族從朔州馬邑遷走;許賢來、許潤富所編《忻縣東石村許氏族譜》中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其始祖許厫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據郝清秀所撰的《忻府區(qū)董村郝氏家族史》中載,其始祖郝完于明朝初年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張?zhí)於肪幍摹缎弥菔谐菂^(qū)張氏家譜》中載,明朝初年其始祖張信帶家族從朔州馬邑遷走;在趙樹榮所編的《忻府區(qū)解原村趙氏族譜》中載,其始祖趙德祥于明朝初年領家族從朔州馬邑縣煙墩村遷出;周俊所編的《忻府區(qū)東南宋村周氏族譜》中載,其始祖周原在明朝初年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據《忻縣小智村周氏家譜》中記載,明朝初年其始祖周忠率家族從朔州馬邑遷走;《忻州佐城村張氏祠堂碑序》中載,其始祖張時敏在明朝初年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在《忻府區(qū)馮村陳氏族譜》中記載,明朝初年陳氏始祖陳忠?guī)ьI家族從朔州馬邑縣圪針溝遷出;劉從心編的《忻府區(qū)石家莊劉大元家族譜》中載,明朝初年其始祖劉仕元帶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楊嘉鋼所撰的《忻州市城區(qū)楊氏家乘》中記載,其始祖楊皇甫于明朝初年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劉計馬編的《忻府區(qū)北曹村劉氏宗族志》中有載,明洪武年間始祖劉道帶領家族從朔州馬邑縣圪針溝遷出;在王樹侯所編的《忻州市流江村王氏家譜》中載,明洪武年間其始祖王周臣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走;據楊國權所撰的《忻府區(qū)芝郡村楊氏家族譜志》載,明洪武年間其始祖楊彥威率家族從朔州馬邑遷走;在焦士龍編的《忻州城區(qū)焦氏家譜》中有載,其始祖焦宅岐在明洪武年間帶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岳漢三所編的《忻州市西馮城岳氏承啟譜》中載,其始祖岳崇善于明洪武年間率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據段學實所編的《忻州市石家莊段氏族譜》中載,明永樂年間始祖段士原領家族從朔州馬邑遷出。
另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明初由朔州馬邑遷到今忻府區(qū)的姓氏還有城區(qū)北關米姓(始祖米時中)、北宋村支姓(始祖支禮)、盧野村盧姓(始祖盧可)、前秦村張姓(始祖張彥廉和張彥謙)、東樓村張姓(始祖張彥實和張魯)、劉家山村劉姓(始祖劉光祖)、棗澗村賈姓(始祖賈善欽)、前播明趙姓、后播明馮姓、尹村張姓、解原村胡姓、東石村相姓、溫村梁姓、辛曲村李姓,以及分布于寺莊、牧莊、匡村等地的邢姓,其先祖有邢大琳、邢大安、邢大仁、邢大聚、邢志文、邢瑞等多人。
除此之外,崞縣(今原平市)、定襄、五臺等地亦有不少姓氏源自明代朔州馬邑。崞縣的唐昌村邢姓(始祖邢文)和白石村大部分居民皆是明代從朔州馬邑遷出的移民。定襄留暉村任姓(始祖任九粟)、白村郭姓(始祖郭寧)、智村郭姓(始祖郭玘)、大南邢村張姓也都源自朔州馬邑。明洪武年間,定襄當地戎姓始祖戎守拳攜戎昇、戎雷、戎鸞、戎鳳四子,從朔州馬邑移民定襄胡桃園都上二甲,并以姓氏命名村莊為“戎家莊”,其后嗣又遷至河南坪和五臺段家莊、新堡、神西、蘇家莊、檀村、東冶、麻巖及忻縣陽蹄鋪、莊磨、播明等地。五臺縣大建安村徐姓始祖徐才甫于明朝初年領家族從朔州馬邑煙墩村遷徙而至,徐氏家族第十五世徐繼畬是晚清名臣,也是中國近代正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第十九世徐向前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五臺槐蔭村趙姓始祖趙伯英于明洪武年間從朔州馬邑遷到五臺,其后裔趙戴文、趙承綬為山西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趙氏家族又先后涌現(xiàn)出趙源、趙子斌(李力安)、趙鵬飛等名人。
總而言之,朔州馬邑移民曾給當時忻州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帶來較大影響。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