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孩子熱炕頭”是老太原在形容日子過得滋潤的一句順口溜?!盁峥活^”雖然是家庭和睦溫馨的借代詞,但其中的“熱”字還兼有著屋里大炕上的喜慶氛圍,炕圍畫就是這喜慶氛圍的“半壁江山”。
炕圍畫,老太原人俗稱“炕圍子”。過去,老太原人家的屋里多是以火炕為床,為避免火炕周圍的墻皮脫落蹭臟衣服被褥,于是將環(huán)炕三面的墻壁涂上了高約二尺的“圍子”,再用濃烈的顏色彩繪出人物故事、亭臺樓閣、山水名勝等等,恰似主人家坐擁著富麗堂皇的“半壁江山”。
與炕圍畫“朝夕相伴”的家里并不乏情趣,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回到家里坐在熱乎乎的炕頭上,“實景體驗”著周邊的美景,無論多么疲憊、多么煩躁的心情都會融化在這怡人的景色里。
老太原的炕圍畫雖然“土氣”,但題材豐富,寓意頗深,有露籽的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有喜鵲登枝,寓意喜事連連;有花鳥蟲魚,寓意美滿幸福;有胖娃迎福,寓意家丁興旺……每幅畫都栩栩如生,讓干巴巴的屋里“活”了起來,給人以美輪美奐的享受。
有的人家的炕圍畫還外延到了灶頭(鍋臺)上,產(chǎn)生了灶頭畫,因為老太原人家的炕頭與灶頭實為一體,所以灶頭畫與炕圍畫相連,卻與炕圍畫的內(nèi)容不同。灶頭畫構(gòu)圖單一,灶王爺居多,也有孔雀、牡丹、鳳凰及年年有魚等,起著祭灶的功能,可謂是炕圍畫的“龍頭”,猶如今天客廳里的“電視背景墻”,外人進屋即可管窺一斑。
如此美妙的炕圍畫,由于創(chuàng)作者屬民間畫工,所以官方史書并沒有記載其起源,但老太原人深信著一個傳說,它就是出自于咱太原的傅山先生之手。
相傳,明朝滅亡后,傅山先生因為積極參與反清復明活動,遭到清政府迫害,家人離散,各自逃命。其女兒一家逃到了包頭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落戶。人生地不熟,環(huán)境又惡劣,生存極為不易。此時正在南方組織反清復明活動的傅山知情后,從千里之外趕來探望女兒。時值冬季,凋敝的景色和女兒憔悴的面容,讓傅山萬分揪心。臨行日期漸近,分別在即,怎樣才能減輕女兒思念故鄉(xiāng)、親人之苦呢?傅山想到了繪畫,他決定在女兒屋里的炕圍周邊繪上故鄉(xiāng)的山川風貌、花草珍禽,使女兒面對這些景色就如同回到了故鄉(xiāng),回到了自己身邊,以畫面來聊慰女兒凄苦的“鄉(xiāng)愁”。于是傅山提筆作畫,在炕圍邊墻上繪就了一片湖光山色、鶯歌燕舞的內(nèi)地風光。身在異鄉(xiāng)的女兒看到眼前繪就的這些熟悉的家鄉(xiāng)景物,心情不禁釋然。
傅山走后,女兒全家一直生活在這里,因為炕周邊有了父親的繪畫,他們的精神有了慰藉,生活也比以前有了些許快樂。據(jù)說傅山畫的鳥兒在黎明時會飛躍鳴啼,繪的花草會迎風搖曳。周圍人們聽說后紛紛來觀看,無不稱贊。于是有人就請畫工臨摹傅山的炕圍畫,繪制在自家炕上,果然滿屋生輝。后來人們紛紛效仿,炕圍畫這一形式不脛而走,越傳越遠。
可這畢竟是傳說,老太原的炕圍畫早在唐宋時期就有了雛形,它應是脫胎于宮廷壁畫后的“山寨版”,傳說承載了老太原人的鄉(xiāng)愁,幾百年來的鄉(xiāng)愁又讓這錦繡的“半壁江山”成為龍城一方的文脈,以此傳承而來的室內(nèi)裝飾畫、墻貼畫等讓龍城人的生活又變得更加絢麗多姿、斑斕多彩。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