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霞
那天下午,從幼兒園接回女兒,她認真地告訴我:“老師今天留的作業(yè)是讓小朋友動手做紙燈籠。”
紙燈籠?這可是個難題,我一向不擅長手工,女兒平時也沒動過手啊。無奈,回家上網(wǎng)搜索,輸入“幼兒園紙燈籠”幾個字,百度真是無所不知,立刻“嘩啦啦”出來幾百個相關(guān)的視頻、教程,家里僅有的材料,是一包十幾厘米的彩色卡紙,用來做一個小燈籠應該沒問題。于是,我挑選了一個最簡單的燈籠樣式,準備好小剪刀、膠水、彩紙,由女兒自己看著視頻來做,不會操作的地方我再提示。
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做起來卻不容易,女兒畫出的圓也不太圓,這兒多出一塊兒,那兒少了一角。我們一共需要20個圓紙片,一張大紙片經(jīng)過折疊,一次可以剪出四個圓,女兒費力地沿著自己畫好的線,慢慢移動著剪刀,時不時會剪得偏離了中心,最后剪出來的圓都不怎么圓。
接下來,要把剪好的圓片,以間隔不到一厘米的距離,粘到一張大紅紙上。女兒用小膠棒一張張又涂又抹,弄得一雙小手黏糊糊的,盡管我一再提醒,還是粘得高高低低。紙片粘好,再拿一張紙,剪成長條狀,粘到燈籠底部,小燈籠就算大功告成了。女兒高興地拍著小手,舉著自己的作品在地板上跳舞,我也為她高興。
第二天,我送女兒去上學,教室里已經(jīng)花花綠綠擺了許多的紙燈籠,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怎么別人的燈籠,個個都那么漂亮,有的甚至敢跟大街上賣的燈籠相媲美,別提多精致。相比之下,女兒做的這個紙燈籠,歪歪扭扭,簡直就是“丑小鴨”遇到了一群“白天鵝”。
女兒顯然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燈籠很丑,她愣在那里,就差哭鼻子了。
這時,老師走過來,看著滿屋子的燈籠,認真地說:“我們昨天的作業(yè),目的是為了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燈籠做成什么樣子不重要。我沒想到今天收到的作業(yè)這樣完美,有的一眼就看出來是直接買的,有的顯然是家長動手做的,不是‘媽媽牌’,就是‘爸爸牌’?!苯又?,她視線一轉(zhuǎn),指了指我的女兒做的燈籠:“大家來看這個燈籠,它上面畫的鉛筆線條歪歪扭扭,剪出來的圖案也歪歪扭扭,這才是孩子真正自己動手做出來的,在我眼里,它才是今天最美的紙燈籠!”
女兒笑了,我也笑了,滿屋子的紙燈籠,匯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