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春節(jié),就是十五。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皷|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薄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边@些燴炙人口的詩句說明早在宋時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就十分熱鬧。可惜,在我童年的時候,根本不懂這些,只知道玩一種叫扔“笤帚把”的游戲。
“笤帚把”是一種掃炕或是刷鍋刷碗的工具,分別是用糜子穗和高粱穗除去糧食扎成的。鍋刷子在每天三頓飯后的刷鍋刷碗磨損中越來越短,直到不能再用,就成了“笤帚把”了。而這種“笤帚把”長期刷鍋浸潤有了油性,易燃、旺火、耐滅,是扔“笤帚把”游戲的極好材料。
每當正月十五這天,望著大人們遠去縣城趕集的身影,我們有點想去,但縣城是什么樣子?趕集是什么意思?幾乎不理解,元宵是什么物品?見也沒見過,不用說吃了,所以想想也就不想了,只是玩我們自己的游戲。我和我的小伙伴們,在一塊秋耕過的地里,把土坷垃抱在一起,學(xué)大人們壘成旺火,撿回柴來放進里面。旺火有大的、有小的,我們商量著,把小的點著,就各自回家找已經(jīng)用過的笤帚把、鍋刷子,準備晚上扔著玩。大的留在晚上再點,給我們照明。點著后的旺火火焰從叉口噴出來直沖天空,孩子們?nèi)轮?、喊著、打鬧著,我們的歡樂也隨之升上了九霄云外。
晚上,我和我的小伙伴們?nèi)缂s來到田地里,把收集到的笤帚把放在一起,點著旺火后,選上一塊空曠的麥田,我們踏著凍厚實的平展麥地,開始了扔“笤帚把”游戲。
我們一邊笑聲朗朗,一邊點燃“笤帚把”,小伙伴先是用右手攥住,舉起胳膊,用盡全力快跑,火苗越燃越旺;或是把著火的“笤帚把”旋轉(zhuǎn)起來,“笤帚把”就變成了一個個耀眼的大火圈映入眼簾,眾多的火圈閃現(xiàn)在十五的夜里就像滾動的火輪,頗為壯觀;等“笤帚把”火苗燒到最小時,再把“笤帚把”用力拋向空中,伙伴們站在“笤帚把”的兩邊,你扔過來,我拋過去,“笤帚把”在夜空中劃出明亮的半圓,隨著速度帶來的張力,火星一點一點散落下來,“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边@正是古詩詞里的真實情景。
歲月如歌,幾十年過去,扔“笤帚把”只是記憶了。正月十五扔“笤帚把”有驅(qū)趕蟲獸、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的寓意。老人們說:“笤帚把”甩的越旺,新的一年就會風(fēng)調(diào)雨順、莊稼收成會越好。原來,扔“笤帚把”活動不但是孩子們有趣的游戲,還是民間祈福的一種形式。怪不得大人們說“笤帚把”是好事呢。如今,這種活動雖然不再有了,但每當?shù)搅嗽?,五彩繽紛的煙花絢爛多彩,夜空變得更加璀璨,我就想起小時候扔“笤帚把”的情景,想起我那充滿快樂的童年“笤帚把”的游戲。
(責編:高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