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我國傳統年節(jié)中最熱鬧的時節(jié),山西各地都要舉行各種集會。晉北保德東關一般要舉行九曲黃河燈會,擺布九曲黃河燈陣,其中轉會的活動更盛,東關民眾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在晚上去轉一回會,會期少則三五天,多則七八天,一般會拖拖拉拉一直到二月二。
保德東關正月二十五古會的娛樂內容與元宵節(jié)相似,都離不開火,主要有垛火籠、觀燈火、放煙火、玩社火,總稱鬧紅火,這大概與中華先民對火的崇拜有關。這些都是很熱鬧的,但古會上最必不可少、最紅火的活動,自然便是轉燈會了。
燈會期間,游人鳴鞭放炮,循道游玩,體會人生曲曲折折以求得一年的通順吉祥,萬事如意,這種活動就叫作“轉會”,據說若是能夠順利地轉完九曲,就能夠一年四季健康平安,消災免難。傳統民間社會中的民俗活動是百姓心理的外在表現,轉會這一民俗活動,體現了保德民眾對身邊流淌的母親河的親近之意,也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其對彎曲環(huán)繞的九曲黃河意象的內化,同時這也是坎坎坷坷、紛繁復雜的人生道途的物化,民眾通過轉九曲這樣的民俗活動,表現出一種生生不息、奮勇向前的民族精神,尤其清末民初的保德正值社會急劇動蕩的年代,舊的社會統治秩序已逐漸衰落腐朽,而新的社會統治秩序尚未建立。正月里,東關民眾定會在燈游會這兩日相攜轉會,既然九曲黃河陣的曲曲折折都能轉出,人生道路上的磨難又有什么不能克服?
轉會一般在晚上進行,通常轉會時,要由列隊表演的隊伍在前面開路,邊敲鑼打鼓,邊舞蹈游藝。轉會民眾緊隨其后,一步一挪,聲勢浩大,曲折環(huán)移,漫漫而行。每進一曲陣門,都要作喜慶唱腔,祈求各路仙神保佑新的一年如意安康。轉會的方式五花八門,可以一人去轉,也可以跟家人一起,或攜朋伴友去轉會。人們從入口進去,進得一門就步入了一個回型方陣,游者沿著彎彎曲曲的路線走下去,便可游遍整個燈游會場。有的順著陣道游出去了,有的小孩子沒有耐心,喜走捷徑,直接從下面橫沖直撞,并不循規(guī)蹈矩,引發(fā)游人一陣陣的歡笑。
燈會上流傳著一種“偷燈”的特殊習俗,這種習俗與中國傳統社會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有很大關系。在中國的傳統婚姻中,子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若是女方結婚多年仍無兒女,尤其是沒有兒子,男方便可以休妻再娶以傳承香火,并且不會為人詬病,人們反而視之為理所當然。所以無論是新婚的小夫妻,還是已結婚多年,都十分重視這一習俗,這種“偷燈”行為是民眾心照不宣的,甚至會故意慫恿那些年輕媳婦去偷燈,因為民間傳說“偷個綠燈生女子,偷個紅燈生兒子”。在古會上,想要求子嗣的已婚女子,就會在轉會時,偷燈一盞,想要生男,就偷紅燈,想要生女,就偷綠燈,然后拿回家去在灶神位前點燃三天,如果當年應驗,生了孩子,第二年廟會期間,一定要去還愿。保德文化是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結合部,民眾的信仰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出這個地區(qū)久遠的文化積淀。古會上的種種習俗,也都寄托著東關民眾對社會安定、生活平穩(wěn)的由衷向往?!熬徘S河陣”極富神秘色彩,民間有許多相關傳說,多與封神演義中三霄娘娘為兄報仇、與玉虛門人擺陣斗法的傳說有關,它是燈會的文化內涵所在,若是沒有九曲黃河陣,九曲黃河燈會想必會失色很多,難以在民間代代傳承。它城城連環(huán)、城城相套,復雜多變,規(guī)模宏大,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轉了會,全家會和睦相處,一年通順,四季平安。在保德如果遇到兩人爭辯或抬杠,人們就會說:“你倆總是沒轉會”。
轉會作為東關的民俗現象,包含著民眾消災避難、生活通達、平安順遂的強烈信仰訴求,民眾內心也對曲曲折折的燈會寄予美好希望,盼望著自己、自己的家族可以走過生活的曲折,能夠生活安穩(wěn)、平安康健。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