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泰藍筆筒 (清)
在翰墨飄香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筆、墨、紙、硯為公認的文房“四寶”,其他文具還有筆洗、筆舐、硯滴、鎮(zhèn)尺、臂擱、筆床、筆船、筆格、筆掛等。至明代,圓口直壁、造型新巧、簡約實用的筆筒開始出現(xiàn),經(jīng)過能工巧匠的設計加工,材質(zhì)多樣、雕鐫精致的筆筒取代筆床成為文人雅士的蕓窗新寵,至今盛而不衰。筆筒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符號,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并重,因此廣受藏家喜愛。
瓷筆筒看重胎質(zhì)釉畫
瓷制筆筒始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天啟、崇禎時期的瓷筆筒生產(chǎn)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征。
清順治時期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滴鯐r期瓷筆筒生產(chǎn)達到鼎盛,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結(jié)合緊密,胎質(zhì)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
雍正、乾隆時期瓷筆筒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制作精巧,特別是出現(xiàn)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lián)形等。如粉彩雙聯(lián)方勝形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此時期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
竹筆筒看重時代款識
竹在中國有著特殊的文化意蘊,與“梅、蘭、菊”共稱為“四君子”,與“松、梅”一起則被稱為“歲寒三友”,文人尤其崇尚使用竹雕筆筒。
目前最早的是明正德、嘉靖年間嘉定派朱松鄰制松鶴紋筆筒,它采用圓雕竹刻工藝,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起伏多變。繼竹刻大家朱松鄰之后,其子朱小松、其孫朱三松在嘉定竹刻中也頗負盛名。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fā)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傳統(tǒng),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尤顯北魏浮雕之神韻。如吳之璠竹雕御馬圖筆筒,顧玨竹雕竹林七賢筆筒,均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
木筆筒看重材質(zhì)雕工
木筆筒主要材質(zhì)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沉香木、金絲楠木、紅木、烏木、櫸木等,以紫檀木、黃花梨木、沉香木等為貴重。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做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意境深幽,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清代木筆筒雕法更加全面,有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更加纖巧細膩,古樸典雅。
鑒別木筆筒除要看懂材質(zhì)外,還應注意雕工刀法、工藝水平、年代早晚和時代背景。目前古玩市場上普通木筆筒成交價在1000元以內(nèi),而清早期黃花梨和紫檀筆筒則非常罕見,幾十萬元或上百萬元一件不足為奇。2011年北京翰海秋拍上,一只清代沉香木高浮雕山水人物筆筒成交價為161萬元;2012年北京嘉德春拍上,明代周翥金龍海獸紫檀筆筒以5520萬元的高價刷新了木筆筒成交價排行榜。
漆筆筒看重工匠名氣
漆筆筒收藏價值在于筆筒制作工匠的名氣,紋飾是原創(chuàng)還是仿作。其中鑲嵌百寶的還要看是否完整,有無后鑲添補痕跡,原作無損品相佳則價高。如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花卉百寶嵌黑漆筆筒,圖案精美,布局講究,是明代百寶嵌漆器的代表之作,顯示了明晚期漆工的高超技藝。該筆筒近乎立方體,口部為倭角正方形。平底無足,內(nèi)外均髹黑漆,器壁四面選用螺鈿片、壽山石、碧玉、綠松石、象牙等料,嵌出梅花、海棠等折枝花卉和蝴蝶,紋樣精致綺麗,高雅不俗。
另外,象牙和玉筆筒多以深雕、鏤空和陰刻技法琢制山水人物等紋樣,人景相配,紋飾精致,層次豐富,布局繁密,立體感強,目前市場較為少見,價值很高。玉質(zhì)筆筒多見于清代,其中白玉筆筒價值最高。鑒定方法與鑒定玉器和牙雕的方法類似,也可借鑒竹木雕鑒定方法,按時代風格、表面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鑒定。劉善文
(責任編輯:王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