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中秋檔"13部電影上映 |
2016年09月07日 11時16分 人民網(wǎng) |
以今年“中秋檔”為例: 此前暑期檔票房失利,片子又扎堆上映,讓不少原本也渴望擠進這一檔期的電影見勢不妙,紛紛“逃離”;而與暑期檔最為接近的節(jié)假日檔期“中秋檔”擁有三天假期,相較于接下來的“國慶檔”又相對競爭較小,這也成為這些電影的改檔首選。(記者 黃岸) 頭評 是否改檔考驗電影人的智慧 文/黃岸 電影市場面臨殘酷競爭,眾多電影同檔“廝殺”,導(dǎo)致大批電影排片空間受到大幅擠壓,甚至有不少質(zhì)量不錯的電影,因為選錯檔期,最終只能在影院上演“一日游”,非??上АR虼?,選擇一個合適的檔期,對于電影的票房來說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近幾年來,因為改了一個好檔期,最終取得市場成功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shù)。要不要改檔?改到什么時候?考驗著電影發(fā)行工作者的智慧,也考驗著大家對這個市場的誠意。對于電影人來說,每部作品都傾注著自己的心血,當然希望能用一個更好的形象示人,能夠遇到一個好的檔期,就意味著能有更多的觀眾看到這部作品。因此,改檔除了商業(yè)票房上的考慮,也可能飽含著一個創(chuàng)作者對于自身作品的尊重。 然而,也不乏投機的人利用改檔做營銷,制造新聞點博眼球,為的只是在市場刷存在感。然而,作品本身質(zhì)量不行,無論檔期怎么改都難以獲得市場認同。 因此,改檔只是一種手段,它也許會對票房有利,但只有作品的質(zhì)量,才是決定這部電影價值的前提。 (責任編輯:武丹) |
上一頁 [1 2 3] |
【關(guān)閉窗口】 |